雍正皇帝发的“养廉银”,为何无法遏制贪腐?告诉你答案

  • 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中心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 你的位置:雷竞技下载 > 联系我们 > 雍正皇帝发的“养廉银”,为何无法遏制贪腐?告诉你答案
    雍正皇帝发的“养廉银”,为何无法遏制贪腐?告诉你答案
    发布日期:2023-09-14 14:28    点击次数:196

    雍正皇帝发的“养廉银”,为何无法遏制贪腐?告诉你答案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出现无数的朝代。每一个皇帝都想要干成一番丰功伟绩,自己好凭此流芳百世,而每个皇帝最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就是反腐倡廉。秦朝是最早设置了御史大夫官职的朝代,之后的朝代也都沿用了该官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在后世那么多的朝代中,清王朝的政策相对而言更加的标新立异。不仅延续了历史遗传下来的酷刑约束朝廷的官员,还设置了养廉银的机制,换句话就是用高薪养廉的方式来促进官场的清明,鼓励官员清正廉洁,而雍正皇帝发的“养廉银”,为何仍然无法遏制贪腐?养廉银产生的原因其实清王朝产生养廉银也算是大势所趋,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首当其冲就是清朝给官员发放的俸禄都不是很高,如此一来,官员就陷入了两极分化的状态,对于那些想要贪污的人来说,他们只要拥有足够的权利和机会雷竞技下载,就会竭尽全力去贪污钱财,俸禄的高低他们并不是很在意,并且他们贪污的钱财足够一家人维持生计。但是对于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员来说,他们所有的收入来源就只有俸禄一个途径,较少的俸禄导致他们家徒四壁,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很难维持。这一点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在历史文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清朝对于俸禄的发放,主要是参考的明朝的政策,但是清朝统治者显然没有考虑到时代的变化,导致民众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支的不平衡就导致矛盾的出现,清朝的知县每个月的俸禄只有三两银子,但是官员不仅需要养活家人,还需要为自己养育马匹,如此一来,三两的俸禄,五六日的时间就花完了。但是,如果官员家中只有一妻一子的话,用俸禄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也算是足够。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官员家中都有三妻四妾,而且官员通常不会自己干活,这就需要在雇佣一些佣人,更何况官员休沐时还要跟其他官员出去吃饭,联络感情。故而官员实际的花费远远比收入要高很多,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官员起贪念也算是有情可原,即便他们本身的追求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但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最终只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加入到贪污行列中。也有一些人是穷苦人家出身,一路求学只为了能当官出人头地,甚至他们都想要了之后的荣华富贵应该如何享受却发现他们的俸禄还没有在家种地多。现实的经历与他们的幻想天差地别,以至于他们内心产生很大的落差感,心理上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冲击,更加导致贪污状况的盛行。其二就是清朝统治者对于官员的管理政策并不是很一致。不管官员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才会贪污,最终的结局已经形成了,想要化解这个难题就需要皇帝出面了,如果皇帝的政策合适的话,这样的局面绝对有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是康熙和雍正两个人对待贪污的态度截然相反,康熙认为贪污本身就是人之常情,根本没有办法从根源上解决,而且很多人都是逼不得已。如果非要强制性解决这件事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全国上下处于一片动荡不安的局势中,更加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正因如此,康熙对于贪污的态度并不是很严格,通常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官员本身不是很过分,或者是不捅到康熙面前,他基本上不会管这件事。但也因为康熙这样宽松的政策,导致他统治后期出现了很多亏空的案子。雍正从康熙身上吸取到足够的教训,他认为官员虽然可以收受钱财,但是要将一切都光明正大地进行。这也就有了养廉银的出现,只要是官员拿到了足够的钱财,雷竞技下载肯定不会在想方设法地去进行贪污了。养廉银的获得肯定是通过普通老百姓,只不过雍正也制定了相应的限制,老百姓被压迫的也不算是很严重。最后就是清朝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大,这也是养廉银的底气。明末清初确实出现了很多的战事,导致清王朝并不是很富裕,但是统治者很快就扭转了衰败的局面。赋税改革、水利设施的建设,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状况一片大好。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给了雍正足够的底气。养廉银的发展养廉银刚开始出现时,统治者并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而是让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毕竟每个地方的发展状况并不一样,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相对给予官员更多的养廉银,那些发展不尽人意的地区,可以相对降低一些。本身一个政策出现初期,肯定不是很完善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也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完善。养廉银政策一直到乾隆时期,才算是彻底完善下来,不仅发放标准确定下来了,就连发放的时间也有所规定。最重要的是,这次将所有的官员都包括在内了,也算是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换句话说,直到这个时候,养廉银才形成一定规范的机制。但是等到明朝末期,养廉银政策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清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以至于清政府的财政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人想要从养廉银中拿出来一些钱来缓解这个压力,从原本的四千两直接下降到一千八百两。显而易见,折扣的力度非常之大。养廉银为何起不到原本的作用其实雍正去世之后,乾隆对于这项政策究竟是否继续施行非常犹豫。乾隆七年的殿试中,还有一道相关的考题,希望所有考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康熙眼中,他当初反对变相增加税收,现在如何实行了这个政策,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当时乾隆刚三十多一些,还比较年轻,非常愿意跟学士们一起探讨国家大事,从而确定自己的政策有无不妥之处。最后乾隆还是决定顺从国家的趋势,继续沿用这项政策,只不过最后这项政策还是毁在了乾隆手中。在乾隆的授意下,封疆大吏可以以公事为名,将原本应该属于养廉银的财产挪用了。乾隆十二年,朝廷准备对金川发动战争,战争一旦发起,就需要很大一笔资金作为支撑,乾隆就让人去支取了六千两养廉银作为公务使用。从这件事之后,只要朝廷公务需要,而朝廷拿不出来足够的资金,乾隆都会让人从养廉银中挪用,以至于属下都明白,养廉银可以随时动用,朝廷也不会有人看管,就这样各地的官员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来挪用养廉银。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乾隆还制定了一项全新的政策,那就是议罪银。也就是那些犯错的官员可以用养廉银来赎罪,只要是官员可以缴纳一定的金钱,就可以避免受到惩罚。等到乾隆后期时,这项政策更加盛行,很多官员犯错之后,为了躲避惩罚,就会自觉缴纳一定的罚款。其实这项政策也相当于再次回收养廉银,毕竟能私自挪用养廉银的官员,犯错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但是这也导致另外一种情况出现,那些犯错的官员,缴纳一定的资金之后,本身的财产就更少了,不得不再次搜刮民脂民膏。养廉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更多的作用在于限制,而不是根治。